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全蚀病的病原检测与病害诊断的技术要求、方法和步骤。本文件适用于小麦全蚀病的监测、防控及研究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athogen Detection and Disease Diagnosis of Wheat Take-all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小麦全蚀病的病原检测与病害诊断技术规程》(DB34/T 3480-2019)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小麦全蚀病的病原检测和病害诊断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小麦全蚀病”的定义,即由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引起的一种土传性根部病害。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概念基础,确保所有参与人员对病害有统一的认识。
样品采集
在样品采集部分,标准要求选择发病明显的田块作为采样点,并且每块田地至少采集5个样本。每个样本应包括根部、茎基部以及周围的土壤。这种多点取样的方法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因局部差异导致的误判。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对于病原菌的分离,标准推荐使用PDA培养基进行平板培养。将采集到的疑似病组织置于培养基上,在20℃条件下培养7天。观察到典型的菌落特征后,进一步通过显微镜检查其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来确认是否为小麦全蚀病菌。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区分其他类似症状的病害。
PCR检测方法
为了提高检测效率,标准引入了PCR技术。具体步骤包括提取DNA、设计特异性引物以及进行扩增反应。标准中还给出了具体的引物序列及其退火温度等参数,这些信息对于实验室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
病害诊断
病害诊断过程中,除了依赖上述实验室检测手段外,还需结合田间调查情况综合判断。例如,观察植株生长状况、叶片颜色变化等因素。当实验室检测结果与田间表现一致时,则可确诊为小麦全蚀病。
防治建议
最后,标准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如轮作倒茬、合理施肥灌溉等农业管理措施,以及化学药剂的应用指导。强调预防为主,控制病情发展,保护小麦健康生长。
综上所述,《小麦全蚀病的病原检测与病害诊断技术规程》(DB34/T 3480-2019)从多个层面系统地规定了小麦全蚀病的检测流程和技术要点,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病害防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