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铜尾矿掺合料在混凝土和砂浆中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应用技术。本文件适用于以铜尾矿为原料制备的掺合料在混凝土和砂浆中的应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opper Tailings Blended Material in Concrete and Mortar
中国标准分类号:Q15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0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273-2020《铜尾矿掺合料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于2020年发布并实施。该标准为铜尾矿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技术指导,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铜尾矿掺合料的定义与分类
标准明确指出,铜尾矿掺合料是指由铜矿石选矿过程中产生的尾矿经过加工处理后,用于替代部分水泥作为混凝土或砂浆掺合料的产品。根据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的不同,铜尾矿掺合料可以分为I型、II型和III型三种类型。这种分类有助于施工单位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掺合料类型,确保施工质量。
2. 技术要求
# 2.1 化学成分
铜尾矿掺合料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1的规定。其中,SiO2含量不应低于65%,Al2O3含量应在10%-20%之间,Fe2O3含量不宜超过15%。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到掺合料的活性和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施工单位在采购时需严格检验,以保证材料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 2.2 物理性能
物理性能包括细度、比表面积、含水量等指标。标准规定铜尾矿掺合料的细度应控制在45μm方孔筛余量不大于15%,比表面积不小于350m²/kg,含水量不得超过1.0%。这些参数直接关系到掺合料在混凝土拌合物中的分散性和流动性,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
3. 检验方法
为了确保铜尾矿掺合料的质量,标准详细规定了各项指标的检验方法。例如,化学成分分析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物理性能测试则包括筛析法测定细度、勃氏法测定比表面积以及烘干法测定含水量。这些科学严谨的检测手段能够有效监控产品质量,保障工程安全。
4. 使用范围与掺量
标准建议铜尾矿掺合料适用于C20-C60等级的普通混凝土及各种砂浆。对于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推荐的最大掺量有所不同:C20-C40等级混凝土中掺量不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30%,而C50及以上等级混凝土中掺量则应控制在20%以内。合理控制掺量不仅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综合性能,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铜尾矿掺合料的优势。
5. 施工注意事项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进行配料,并充分考虑铜尾矿掺合料可能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在冬季施工时,应注意采取保温措施防止冻害;夏季高温条件下,则要避免过早脱模导致裂缝等问题。此外,还应定期检查搅拌设备是否正常运转,确保掺合料均匀分布于混凝土拌合物中。
综上所述,《铜尾矿掺合料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从多个角度规范了铜尾矿掺合料的应用,为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严格执行本标准的各项规定,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还有助于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