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海蜇增殖放流的苗种质量要求、放流地点选择、放流时间、放流方法及效果评估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开展的海蜇增殖放流活动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ock Enhancement and Release of Sea Jelly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24—2020《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海蜇》是一项针对山东省地方标准的技术文件,旨在规范海蜇增殖放流的全过程,确保增殖效果和生态安全。以下将从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详细解读。
1. 放流苗种质量要求
条文内容:
“放流苗种应来源于合法的育苗场,且需经过检疫合格。”
解读:
这一条强调了放流苗种的来源合法性和健康状况。合法的育苗场意味着其生产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保证苗种的质量。检疫合格则表明苗种没有携带病原体或寄生虫,避免因疾病传播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苗种需具备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如体长、体重等指标达到一定标准,以提高放流后的存活率。
2. 苗种规格与数量
条文内容:
“苗种规格应为每千克不少于500头,放流密度建议控制在每公顷2万至5万头之间。”
解读:
苗种规格直接影响放流效果。规定每千克不少于500头的苗种规格,主要是为了确保苗种个体较小但生命力旺盛,易于适应海洋环境并快速生长。而放流密度则根据海域承载力设定合理范围,过高会导致资源竞争加剧,过低则可能无法形成有效群体,影响繁殖扩散。因此,建议的放流密度兼顾了生态平衡与经济效益。
3. 放流时间与地点选择
条文内容:
“放流时间为每年6月至8月,放流地点应选在适宜海蜇生长的近岸浅海区域。”
解读:
选择6月至8月作为放流时间,是因为这段时间海水温度适中,适合海蜇幼体附着和成长。同时,此时正值海蜇自然繁殖季节,有助于提高放流后种群的自我维持能力。至于放流地点的选择,则需考虑水流条件、底质类型等因素,确保符合海蜇的生活习性。例如,近岸浅海区域通常具有丰富的饵料资源,有利于苗种的成长。
4. 放流操作规范
条文内容:
“放流前应对苗种进行短时间暂养适应,放流时采用分散式投放入海方式。”
解读:
短暂暂养可以让苗种适应海水盐度变化,减少因环境突变导致的死亡率。分散式投放入海则是为了避免集中投放造成局部高密度聚集,从而降低个体间竞争压力,促进整体存活率提升。此外,在放流过程中还需注意天气状况,避免恶劣气候影响操作安全及放流效果。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详细解读可以看出,《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海蜇》不仅涵盖了从苗种培育到实际放流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还充分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