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绿地保育式生物防治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实施步骤及效果评估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城市绿地、公园、风景林地等区域的生物防治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servation-based Biological Control in Green Spac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733-2020《绿地保育式生物防治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生物防治手段保护绿地生态系统。以下将选取一些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1.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绿地保育”、“生物防治”等核心概念。例如,“绿地保育”是指在绿地管理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维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生物防治”则是利用天敌、拮抗微生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这些定义为后续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2. 生物防治的基本原则
第4章规定了生物防治应遵循的原则:首先强调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所使用的生物防治剂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其次注重可持续性,通过长期监测调整防治策略;最后要求经济合理,尽量减少成本投入。
3. 生物防治的操作流程
在第5章中详细描述了从调查评估到实施效果评价的全过程。包括前期对绿地内有害生物种类及数量的调查分析;选择适合的生物防治方法如引入寄生蜂或释放捕食性昆虫;以及后期持续跟踪观察防治成效并记录数据。
4. 特殊情况下处理办法
针对极端天气或其他突发事件可能影响生物防治效果的情况,在第6章给出了应对建议。比如遇到暴雨后需及时检查设施完整性,必要时重新部署生物资源。
5. 监督管理与培训指导
第7章特别提到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执行单位和个人的技术监督,并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同时鼓励科研机构参与技术研发,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以上几个方面构成了该标准的主要框架内容,对于推动北京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绿地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严格执行这一规程,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绿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