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抗南方锈病鉴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条件、接种方法、病情调查和抗病性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玉米品种(材料)对南方锈病的抗病性鉴定。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rop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Part 12: Maize Resistance to Southern Rus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501.12-2020《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2部分:玉米抗南方锈病》是贵州省发布的关于玉米抗南方锈病鉴定的技术标准。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一些重要条文并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给出了关键术语的定义,如“南方锈病”、“抗病性”等。其中,“南方锈病”被定义为由Puccinia polyspora引起的玉米病害。这一定义明确了研究对象,确保后续工作聚焦于特定病原体对玉米的影响。
鉴定方法
标准规定了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抗病性鉴定的方法。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验田块,种植至少3个重复,每个重复不少于50株。这种设置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有助于准确评估品种的抗病性能。
数据记录与分析
在数据记录方面,标准强调需详细记录发病初期至病情稳定期的病情发展情况。包括发病面积、病斑大小及分布等信息。对于数据分析,则建议采用国际通用的严重度分级标准,结合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以科学评价不同品种的抗病能力。
结果表达
结果应以百分比形式表示各处理组的发病率和严重度,并计算相对抗病指数(ARI)。ARI值越低表明抗病性越强。此外,还需绘制病情进展曲线,直观展示不同品种随时间变化的抗病表现。
实验条件控制
为了提高鉴定结果的有效性,标准还特别提到实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环境因素,比如温度、湿度以及灌溉方式等。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而影响最终鉴定结果。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解读可以看出,《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2部分:玉米抗南方锈病》不仅提供了详细的鉴定流程和技术要求,而且注重从实际操作层面保障鉴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对于促进农业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