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抗灰斑病鉴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本文件适用于玉米品种抗灰斑病的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Crops - Part 11: Resistance to Corn Gray Leaf Spo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501.11-2020《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1部分:玉米抗灰斑病》是贵州省地方标准,规定了玉米抗灰斑病的鉴定方法和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范围
标准适用于贵州省范围内玉米品种(系)对灰斑病的抗性鉴定工作。这一范围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区域和对象,即贵州省内的玉米品种或品系。
鉴定圃设置
1. 地点选择: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力均匀且排灌方便的地块作为鉴定圃。
2. 隔离措施:为防止自然条件下其他病害的影响,需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
3.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次数不少于三次,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接种方法
1. 接种材料准备:使用健康无病的灰斑病菌株,确保接种材料的质量。
2. 接种时间:在玉米植株进入抽雄期时进行接种,此时玉米叶片面积较大,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繁殖。
3. 接种方式:采用喷雾法或滴注法将病菌液均匀施加于玉米叶片表面,确保每片叶子都能被充分覆盖。
病情调查
1. 调查时间:分别在接种后7天、14天、21天进行病情调查。
2. 调查指标:记录每个小区内所有植株的发病情况,包括发病株数、病叶数、病斑大小等具体数据。
3. 病情分级:根据国家标准GB/T 15797-1995《植物病害分级与调查方法》,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评价。
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达
1. 数据整理:将每次调查的数据汇总统计,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
2. 抗性评价:依据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 DI)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并结合病情分级结果综合评定玉米品种的抗病性。
- 病情指数 = (各级病株数×各级代表值之和) / (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表值) × 100
3. 结果表达:以表格形式列出不同品种的病情指数及抗性等级,便于比较分析。
注意事项
1. 环境控制:在鉴定过程中要尽量保持一致的温湿度条件,避免外界因素干扰实验结果。
2. 样本保存:妥善保存接种后的样品,以便后续研究使用。
3. 人员培训:参与鉴定工作的技术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52/T 1501.11-2020标准从多个角度规范了玉米抗灰斑病的鉴定流程,为提高玉米生产中的病害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