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抗晚疫病鉴定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条件、鉴定方法、结果判定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马铃薯品种抗晚疫病的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rop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Part 7: Potato Late Blight Resista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501.7-2020《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7部分:马铃薯抗晚疫病》是贵州省发布的关于马铃薯抗晚疫病鉴定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样品采集与处理
标准规定在田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株作为样本,通常每个品种至少需要30株。采样时应避开边缘植株,确保样本能够真实反映整个群体的状态。采集后的叶片需立即放入密封袋中,并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以减少外界环境对样本的影响。
病原菌培养
用于鉴定的病原菌(如Phytophthora infestans)应当从健康状况良好的发病植株上分离获得。在实验室条件下,使用改良的马丁氏培养基或类似配方进行培养,保持温度在18-22℃之间,湿度控制在90%以上。定期检查并记录菌落形态变化及生长速度,确保所使用的病原菌活性良好且纯度高。
抗病性评价指标
本标准提出了多种评价方法来衡量马铃薯对抗晚疫病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 发病率:指发病植株占总调查植株的比例;
- 病情指数:综合考虑了病害严重程度和分布范围;
- 防治效果:通过比较施药前后病情的变化来评估;
- 品种间的相对抗性等级等。
其中,病情指数计算公式为:\\[病情指数 = \\frac{\\sum (病级×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最高病级} × 100\\],这里的“病级”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划分。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或其他公认的试验设计方法,重复次数不少于三次。数据收集后应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法检验不同处理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利用Duncan多重极差测验等方法确定具体差异点。
结果报告
最终结果应包含详细的实验条件、所用材料、操作步骤以及得到的数据图表等内容。对于每一种测试方法得出的结果都要给出明确结论,并指出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此外,还应对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加以说明,比如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外部变量。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7部分:马铃薯抗晚疫病》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检测流程和技术要求,而且强调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对于提高我国马铃薯产业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