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抗稻瘟病鉴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条件、鉴定方法和结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水稻品种(材料)的稻瘟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rop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Part 1: Rice Blast Resista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501.1-2020《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部分:水稻抗稻瘟病》是贵州省发布的关于水稻抗稻瘟病鉴定的技术标准。该标准详细规定了水稻抗稻瘟病的鉴定方法、程序和要求,为农业科研人员和生产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关键条文解读
1. 鉴定对象与材料准备
标准指出,鉴定对象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种或品系,并确保种子健康无病害。试验材料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处理,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还需设置对照组以验证试验条件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2.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次数不少于三次。每个小区面积至少为4平方米,行距和株距按照当地栽培习惯确定。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环境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提高数据的可比性和可信度。
3. 接种方法
稻瘟病菌源的选择至关重要。标准推荐使用自然分离的稻瘟病菌株作为接种源,确保其活性和代表性。接种方式包括喷雾法、滴液法等,具体方法需根据试验目的和条件选择。接种后需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通常温度控制在25℃左右,相对湿度维持在90%以上。
4. 病害调查与评价
病害调查应在接种后7天至14天内进行,观察并记录叶片、穗部等部位的发病情况。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病斑长度、发病程度及分布范围等。根据这些指标,结合病情指数计算公式,评估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能。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所有数据均需经过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不同处理间的显著差异。对于抗病性等级的划分,标准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如高抗、中抗、感病等类别,便于统一理解和应用。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标准条文,可以准确评估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能力,为水稻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有力支持。这一标准的应用有助于提升贵州省乃至全国水稻种植业的整体抗病水平,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