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新型冠状病毒分离与鉴定的实验方法、操作步骤、质量控制和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实验室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Novel Coronavirus Detection - Part 2: Virus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C45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3762.2-2020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规范 第2部分:病毒分离与鉴定》是一项江苏省地方标准,主要规定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内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等单位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的工作。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场景,确保其在特定区域内的规范性操作。
2. 样本采集与处理
- 样本应来源于疑似或确诊病例,包括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痰液等。
- 样本应在4℃条件下保存并尽快送检,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
解读:样本的质量直接影响分离结果,及时低温保存可减少病毒活性下降的风险。
3. 病毒分离
- 使用Vero-E6细胞系作为宿主细胞进行病毒培养。
- 接种后需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如出现明显的细胞圆缩、脱落等现象,则初步判断为阳性。
解读:选择适宜的细胞系是成功分离病毒的关键,Vero-E6因其对多种病毒敏感而被广泛采用。
4. 病毒鉴定
- 利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检测特异性基因片段。
- 对阳性样本还需通过基因测序进一步确认病毒株类型。
解读: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基因测序则能提供更详细的病毒信息。
5. 实验室安全要求
- 实验室应达到生物安全三级(BSL-3)标准。
- 工作人员需穿戴全套个人防护装备,并接受专业培训。
解读:鉴于新冠病毒的高度传染性,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是保障实验人员健康的重要手段。
6. 质量控制
- 每批次实验均需设置阴性和阳性对照。
- 定期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校准仪器设备。
解读:良好的质控体系能够有效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发生,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可靠。
以上内容基于标准中的核心部分进行了提炼与说明,希望有助于理解和执行相关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