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上海市城市建设空间信息基础数据的分类与代码。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城市建设空间信息的基础数据管理、交换和共享。
Title:Specification for Urban Construction Spatial Information Basic Data - Part 1: Classification and Cod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1/T 401.1-2019《城市建设空间信息基础数据规范 第1部分:分类与代码》是上海市地方标准,旨在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统一的空间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开篇明确了多个关键术语,如“空间信息”、“基础数据”等。例如,“空间信息”被定义为描述地理实体位置、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数据集合。这一定义为后续内容奠定了基础,强调了数据的空间特性。
分类原则
标准提出了空间信息分类的原则,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这些原则确保了分类体系既能反映客观现实,又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例如,分类应能够涵盖所有可能的城市建设相关对象,并且便于计算机处理和查询。
分类体系
标准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分类体系,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明确的划分依据。例如,大类主要按功能区分,如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中类进一步细化功能类型,如道路、桥梁等;小类则具体到具体的对象,如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等。
编码规则
编码采用层次码结构,每层代码由固定位数组成,便于识别和管理。例如,大类代码为两位数字,中类为三位,小类为四位。这种编码方式不仅简洁明了,还支持扩展,适应未来新增类别。
示例分析
以“交通设施”为例,其大类代码为01,中类代码为011表示道路,小类代码为01101表示高速公路。通过这样的编码,可以快速定位某一特定对象在分类体系中的位置,有利于数据管理和交换。
应用场景
标准的应用场景广泛,涵盖了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该标准对各类设施进行统一编码,从而更高效地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结语
DB31/T 401.1-2019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标准化的空间信息分类和编码方法,对于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促进信息共享具有重要意义。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条文,有助于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