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治施工的技术要求、施工方法、质量控制及验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治工程施工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Slope Protection on Mountainous Expressways
中国标准分类号:P 4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1973-2019《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治施工技术规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治的施工技术和管理要求。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几个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3.1.1 边坡分类
条文内容:根据边坡的高度、坡度以及地质条件将边坡分为I类(高度小于20米)、II类(高度20至50米)和III类(高度大于50米)。
解读:这一分类方法为后续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基础依据。不同类别边坡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和潜在风险,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对于III类高边坡,由于其高度大、稳定性差,通常需要更严格的监测和更为复杂的加固方案。
5.2.1 边坡开挖
条文内容:边坡开挖应遵循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分层开挖,每层厚度不超过3米,并及时支护。
解读:此规定强调了边坡开挖过程中的安全性。分层开挖可以有效减少单次开挖对边坡整体结构的影响,降低滑坡的风险。同时,及时支护能够确保开挖过程中边坡的安全稳定,防止因长时间暴露而导致的失稳现象。
6.3.1 锚杆施工
条文内容:锚杆钻孔直径不应小于设计值的10%,倾角偏差不得超过±2°,且必须使用合格的注浆材料。
解读:锚杆作为边坡加固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效果。钻孔直径过小会影响锚固力,倾角偏差过大则可能导致锚杆无法达到预期的受力状态。因此,严格控制这些参数是保证锚杆施工质量的关键。
7.1.1 监测频率
条文内容:在边坡工程施工期间,应每天至少进行一次巡查;进入运营阶段后,每月不少于两次定期检查。
解读:施工期间的高频次巡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而在运营阶段保持一定的监测频率,则可以长期跟踪边坡的状态变化,为后续维护提供数据支持。
以上是对DB45/T 1973-2019中部分关键条款的深入解析。通过遵循这些标准要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治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