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冷凉区马铃薯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品种选择与种薯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冷凉区马铃薯的生产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otato Production in Cold Reg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冷凉区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DB1411T 32-2020)是指导该地区马铃薯种植的重要规范。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1. 品种选择。规定应选用抗病、高产、优质品种。建议优先选择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的品种。这要求种植户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品种,确保产量与品质兼顾。
2. 种薯处理。要求种薯在播前20-30天开始催芽,采用15-20℃温度进行。这样可以提高出苗率,保证苗齐苗壮。同时强调要做好种薯消毒工作,防止病害传播。
3. 播种密度。规定早熟品种行距60cm,株距20-25cm;中晚熟品种行距70cm,株距25-30cm。合理的密度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增加产量。
4. 肥水管理。提倡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比例为2:1:2。生长期需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这有助于平衡养分供应,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5. 病虫害防治。提出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要定期巡查田间,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特别强调要轮作倒茬,减少病原积累。
6. 收获贮藏。规定应在茎叶枯黄70%以上时收获。收获后要晾晒2-3天再入库,控制温度在1-3℃,相对湿度85%-90%。这样做能有效延长贮藏期,减少损耗。
这些条款涵盖了从种到收的全过程,体现了科学种植的理念。种植者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才能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