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森林负氧离子观测的术语和定义、观测点选址原则、观测仪器要求、观测方法、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城市森林环境中负氧离子浓度的观测及相关研究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Urban Forest Negative Ion Obser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湖南省地方标准《城市森林负氧离子观测技术规范》(DB43/T 1648-2019)为科学开展城市森林负氧离子观测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以下对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关于观测点的选择
标准规定,观测点应选择在城市森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要求远离污染源和干扰源。具体来说,观测点周围50米范围内不应有排放有害气体的设施,如化工厂、垃圾焚烧站等;同时需避开强电磁干扰源,例如高压电线、通信基站等。此外,观测点的植被覆盖率应在70%以上,且地形平坦开阔,以确保测量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关于仪器设备的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用于观测的负氧离子浓度监测仪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计量检定规程,并定期进行校准。仪器的工作环境温度应控制在-10℃至50℃之间,相对湿度不超过95%。设备的测量范围应涵盖0至50000个/cm³,精度不低于±10%。同时,仪器应具备自动记录功能,能够连续不间断地采集数据,采样频率至少为每分钟一次。
三、关于观测频次与数据处理
按照标准要求,负氧离子浓度观测应实行全天候实时监测,每天24小时均需保持运行状态。原始数据应至少保存两年以上,以便后续分析使用。对于获取的数据,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剔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等步骤。最终生成的日均值、月均值和年均值应经过统计学验证,确保结果可靠。
四、关于报告编制
完成观测后,需编制详细的观测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观测点的基本情况描述、仪器设备的型号参数、观测期间的气象条件概要、负氧离子浓度变化趋势图以及综合评价结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报告中应对观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比如结合当地植被类型、气候特征等因素探讨负氧离子浓度高低的原因。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解读可以看出,《城市森林负氧离子观测技术规范》不仅涵盖了从选址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还特别强调了操作流程的专业性与严谨性,这对于提升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