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黄淮山羊种母羊饲养管理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包括饲料与营养、繁殖管理、环境控制、卫生防疫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黄淮山羊种母羊的饲养管理及生产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reeding Management of Huai Yellow Goat Breeding Ew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45-2019《黄淮山羊种母羊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为黄淮山羊种母羊的饲养和管理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与引种
标准指出,种母羊应选择遗传性能优良、生产性能稳定、健康状况良好的个体。引种时需注意避免近亲繁殖,确保种群遗传多样性。此外,引种前要对种源地进行考察,确认无重大疫病发生,并要求提供完整的系谱资料和检疫证明。
二、饲养环境
种母羊的饲养环境至关重要。标准规定,羊舍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同时,羊舍地面应平整、干燥,便于清理粪便。饮水槽和饲料槽要定期清洗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
三、日粮配制
标准强调了日粮营养均衡的重要性。种母羊的日粮应包括粗料、精料和青绿多汁饲料。粗料以优质干草为主,如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等,占日粮干物质的40%-60%。精料则由玉米、豆粕、麸皮等组成,占30%-40%,并根据怀孕后期或泌乳期适当调整比例。青绿多汁饲料可选用新鲜蔬菜、瓜果等,但要注意控制用量,避免引起消化不良。
四、日常管理
在日常管理方面,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规范。首先,每天定时饲喂三次,早晚各一次,中午补充一次。其次,定期称重监测体重变化,及时调整日粮供给。再者,坚持每日清扫羊舍,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消毒。最后,做好防疫工作,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并定期驱虫。
五、繁殖管理
繁殖管理是标准的重点内容之一。标准建议种母羊初次配种年龄应在8-10月龄,体重达到成年体重的70%以上。发情鉴定采用外部观察法结合试情公羊检查法,发情周期一般为17天左右。配种方式可采取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其中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种群质量。妊娠期为150天左右,产羔季节宜安排在春秋季,以便更好地满足母羊恢复体况的需求。
六、疾病防控
疾病防控是保证种母羊健康的关键环节。标准要求建立健全档案制度,记录每次诊疗情况及用药记录。对于常见传染病如口蹄疫、布病等,要严格按照国家强制免疫计划执行。同时,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疾病传播风险。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请专业兽医诊断处理。
综上所述,《黄淮山羊种母羊饲养管理技术规程》从品种选择、饲养环境、日粮配制、日常管理、繁殖管理和疾病防控等方面系统地规范了黄淮山羊种母羊的饲养管理工作,为养殖户提供了实用的技术指导。遵循这些规定不仅能够提高养殖效益,还能促进黄淮山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