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枞阳媒鸭稻鸭共生的技术要求,包括环境条件、鸭苗选择与放养、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枞阳媒鸭与水稻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existence of Zongyang Mediating Ducks and Ri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枞阳媒鸭稻鸭共生技术规程(DB34/T 3412-2019)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稻鸭共作模式下的媒鸭养殖提供了科学指导。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环境要求
1. 稻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地块。
解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成功实施稻鸭共作的基础。平坦的地势便于管理和操作,完善的排灌系统能保证稻田水位的稳定,肥沃的土壤则有利于水稻和鸭子的共同生长。
二、鸭舍建设
1. 鸭舍应建在稻田中央或靠近稻田的地方,面积按每亩5平方米设计。
解读:将鸭舍设置在稻田附近可以减少鸭子往返的时间和体力消耗,提高活动效率。合理的面积配置既能满足鸭群的生活需求,又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三、鸭苗选择与饲养
1. 选用健康无病的媒鸭苗,体重控制在250克左右。
2. 饲料以全价配合饲料为主,日喂量为体重的4%-6%。
解读:优质的鸭苗是生产优质产品的前提。合理的喂养量既能保证鸭子健康成长,又能避免过量投喂导致的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
四、放养密度与管理
1. 每亩放养媒鸭数量不超过50只。
2. 定期检查稻田水质,保持适宜的水深。
解读:适当的放养密度既能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又能防止过度放牧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破坏。定期监测水质并调整水深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
五、疾病防控
1.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消毒。
2. 发现疫病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上报主管部门。
解读:疾病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建立完善的防疫体系,一旦发现问题能够迅速响应,防止疫情扩散,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
六、收获与销售
1. 稻谷收获前7天停止放鸭。
2. 销售时需附带产品合格证。
解读:适时结束放鸭活动有利于稻谷的正常成熟和收获。提供合格证不仅是对产品质量的承诺,也是符合市场流通要求的重要环节。
以上内容是对DB34/T 3412-2019中一些核心条款的深入解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