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道路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和检验规则,特别是通信协议的规范。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道路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的开发、生产和应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lligent Prevention System of Active Safety of Road Transport Vehicles - Part 3: Communication Protocol
中国标准分类号:R80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3610.3-2019《道路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技术规范 第3部分:通讯协议》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道路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的通信接口和数据传输方式。这项标准对于确保不同厂商的设备能够互联互通、提高系统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详细解读。
1. 通信协议的基本要求
标准明确规定了通信协议应具备的通用特性,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格式一致性、错误检测与纠正机制以及实时性保障。例如,在数据格式方面,要求所有报文均需采用统一的结构化设计,确保每个字段都有明确的意义和范围。这不仅便于开发人员理解和实现,还减少了因误解而导致的通信失败风险。
2. 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为了保护敏感信息不被非法获取或篡改,标准提出了加密传输的要求。具体而言,当涉及车辆位置信息、驾驶员行为记录等隐私数据时,必须通过SSL/TLS等安全协议进行加密处理。此外,还建议实施数字签名技术以验证消息来源的真实性,防止中间人攻击。
3. 实时性控制
考虑到道路运输环境下的特殊需求,如紧急报警信号需要立即响应,标准特别强调了对消息优先级管理的规定。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划分不同等级,并为高优先级的消息分配更大的带宽资源。同时,明确了延迟时间上限,确保关键指令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送达目的地。
4. 故障诊断与恢复机制
为了提升系统的可靠性,标准还包含了一系列关于故障诊断与自动恢复的功能描述。比如,当检测到网络连接中断时,系统应当尝试重新建立联系;若长时间无法恢复正常,则触发备用方案(如切换至本地存储模式)。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因偶发故障造成的运营损失。
5. 兼容性测试指南
最后,标准给出了兼容性测试的具体步骤和评估指标。制造商在产品出厂前需按照此流程完成全面测试,以保证其产品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测试内容涵盖但不限于协议解析正确性、异常情况处理能力等方面。
综上所述,《道路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技术规范 第3部分:通讯协议》通过对通信基础框架、安全性考量、时效性控制等多个维度作出细致规定,为构建高效稳定的智能交通生态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企业应当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持续优化自身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公共交通安全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