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冷轧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带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代号、尺寸、外形、重量、技术要求、检验和试验、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本文件适用于制造冷轧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带。
Title: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Hot-rolled Steel Strip of Carbon Structural Steel for Cold Roll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H41
国际标准分类号:77.14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149-2019《冷轧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带通用技术要求》是一项针对河北省地方的行业标准,主要规定了用于冷轧加工的碳素结构钢热轧钢带的技术要求。以下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款出发,对其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标准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厚度为2.0mm至6.0mm的冷轧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带。这些钢带通常被加工成冷轧薄板,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制造等行业。明确适用范围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化学成分
标准对碳素结构钢的主要化学元素含量进行了严格限定。例如,碳(C)的最大含量不得超过0.22%,硅(Si)不超过0.55%,锰(Mn)在0.50%到1.50%之间。这些限制确保了钢材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同时满足冷轧工艺的要求。特别注意的是硫(S)和磷(P)的含量分别不得超过0.045%,以减少脆性倾向。
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是衡量钢材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根据标准,钢带的屈服强度应不低于275MPa,抗拉强度应在380MPa至510MPa范围内。此外,断后伸长率不得低于23%,这表明钢材具备一定的延展性,能够适应冷加工变形而不发生断裂。硬度方面,布氏硬度值应在115至150HBW区间内。
表面质量
表面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冷轧产品的外观及使用性能。标准要求钢带表面不得有裂纹、折叠、结疤等缺陷,且不允许存在深度超过0.2mm的划痕或压痕。对于轻微瑕疵,如麻点或凹坑,其总面积不应超过每平方米3平方厘米,并且单个面积不大于0.1平方厘米。这样的规定旨在保证成品表面光滑平整,符合工业应用需求。
尺寸精度
尺寸精度是影响冷轧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标准规定了钢带宽度偏差应在±3mm以内,厚度偏差则依据不同厚度范围有所差异。例如,当厚度小于等于4.0mm时,允许偏差为±0.25mm;而当厚度大于4.0mm但不超过6.0mm时,允许偏差扩大至±0.30mm。此外,镰刀弯不得超过1.5mm/m,确保钢带直线度良好。
试验方法
为了验证上述各项指标是否达标,标准还明确了相应的检测手段。化学成分分析采用光谱法或化学分析法;力学性能测试通过拉伸试验机完成;表面质量检查需借助目视或显微镜观察;而尺寸测量则需要精确量具配合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来实施。所有实验均需按照GB/T 222等相关国家标准执行,以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检验规则
产品出厂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程序。每批钢带都应按照规定的抽样比例抽取样品进行检测,只有全部项目合格才能判定为合格品。若发现不合格项,则需对该批次产品进行全面复检直至合格为止。同时,生产厂还需提供完整的产品质量证明书,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规格型号、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力学性能测试记录等内容,以便用户查阅参考。
综上所述,《冷轧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带通用技术要求》DB13/T 5149-2019从多个维度对冷轧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带提出了具体且全面的要求,不仅涵盖了原材料本身的物理化学特性,还包括了加工过程中的工艺控制以及最终产品的验收准则。这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保障用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