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撒苤的制作工艺要求、原料与辅料、加工过程控制、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内撒苾的传统制作和生产。
Title:Code for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Sa Bi
中国标准分类号:XK 12
国际标准分类号:67.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31/T 22-2019《撒苤制作工艺规程》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地方标准,对撒苤的制作工艺进行了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界定了“撒苤”这一概念,指以牛肚或牛肠为主要原料,配以多种香料和佐料腌制而成的传统食品。这一定义明确了撒苤的主要成分和基本属性,为后续工艺要求提供了依据。
二、原料要求
1. 牛肚或牛肠应选用新鲜、无病变、无异味的优质原料。
2. 香料需采用当地产的新鲜香草,如香茅草等,确保其品质和风味。
3. 辅料包括盐、辣椒等,均需符合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标准。
三、加工工艺
1. 清洗:采用流动清水彻底清洗牛肚或牛肠,去除表面污物。
2. 煮制:将清洗干净的原料放入沸水中煮至八成熟,捞出后冷却备用。
3. 切片:将煮好的原料切成薄片,厚度控制在2-3毫米之间。
4. 腌制:按一定比例混合香料和辅料,均匀涂抹于切片原料上,腌制时间不少于6小时。
5. 包装:腌制完成后,采用密封包装,防止污染。
四、质量要求
1. 感官指标:色泽鲜艳,香气浓郁,口感脆嫩。
2. 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10000CFU/g,大肠杆菌群≤30MPN/100g。
3. 卫生指标:铅含量≤0.2mg/kg,砷含量≤0.5mg/kg。
五、检验方法
1. 感官检验: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综合判断产品外观、气味和味道。
2. 微生物检测:按照GB 4789系列标准进行检测。
3. 卫生指标测定: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等方法测定重金属含量。
六、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1. 标志:产品外包装上应标明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
2. 包装:采用真空包装,确保密封性良好。
3. 运输:运输过程中避免日晒雨淋,保持低温环境。
4. 贮存:应在阴凉干燥处存放,温度不超过20℃。
以上是对DB5331/T 22-2019标准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