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鲟鱼苗种培育的场地选择、设施要求、亲鱼选择与催产孵化、苗种培育管理及病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鲟鱼苗种的人工培育和相关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turgeon Seedling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476-2019《鲟鱼苗种培育技术规程》是由贵州省发布的关于鲟鱼苗种培育的技术规范。该标准规定了鲟鱼苗种培育的环境条件、设施设备、苗种来源、培育管理、病害防治及生产记录等内容,旨在提高鲟鱼苗种培育的质量和成活率。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环境条件与设施设备
标准指出,鲟鱼苗种培育场地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的地方,水温适宜且变化幅度小。具体要求包括:水源必须清洁,符合渔业用水标准;池塘面积一般为2-5亩,池深1.5-2米,池底平坦,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配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确保水流畅通;设置增氧机等设备以保证水中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毫克/升。
二、苗种来源
苗种来源应当合法合规,优先选用经过检疫合格的健康苗种。购入时需查验苗种生产许可证、检验检疫证明等相关文件,并对苗种进行外观检查,确认无病害、畸形等情况。此外,还应对苗种进行暂养观察,确保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强。
三、培育管理
1. 放养密度:根据苗种规格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通常情况下,每平方米水面放养体重10克左右的苗种不超过50尾。
2. 饲料投喂:采用优质配合饲料,初期可适当添加新鲜小杂鱼浆作为诱食剂。每天投喂2-3次,投饵量控制在苗种总体重的5%-8%之间,具体投喂量可根据天气状况、水温高低等因素调整。
3. 水质调控: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氨氮、亚硝酸盐、pH值等,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改善水质。同时注意保持适当的水位,避免因水位过低导致缺氧或过高造成压力。
4. 日常巡塘:每天早晚各巡查一次,观察苗种活动情况及是否有疾病发生迹象。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四、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定期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处理,使用高效低毒药物预防常见病害的发生。当发现病害时,应及时隔离患病个体,并请专业人员诊断病因,合理用药治疗。
五、生产记录
建立完整的生产档案,详细记载苗种来源、放养时间、饲料种类及用量、水质监测数据、病害防治措施等内容,以便追溯查询和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鲟鱼苗种培育技术规程》从多个方面对鲟鱼苗种培育过程进行了规范化指导,有助于提升鲟鱼养殖业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