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灰树花安全优质生产的产地环境、栽培设施与材料、菌种制备、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产品质量要求及生产记录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灰树花的安全优质生产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afe and High-quality Production of Grifola frondos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1658—2020《灰树花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是山东省地方标准,规定了灰树花从栽培到采收全过程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关键内容的详细解读。
首先,在环境条件方面,标准强调栽培场地应选择在无污染源、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地方。土壤要求肥沃疏松,pH值为6.5~7.5之间。同时,空气清新,远离工业区和交通干道至少1000米以上,以确保灰树花生长环境的安全性。
其次,在菌种选择上,必须选用经过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审定认可的优良品种,并且要保证菌种纯正、活力强。在接种前应对菌种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没有杂菌感染。
再者,关于栽培管理,标准指出培养料配方需科学合理,一般由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等原料组成,其中棉籽壳占比不低于40%。此外,还需注意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温度控制在18℃~25℃范围内,相对湿度维持在85%-90%之间。
另外,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产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标准提倡采用物理方法如设置防虫网、粘虫板等来预防害虫侵入;化学药剂使用时应遵循最小有效剂量原则,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残留超标影响产品质量。
最后,在采收环节,当子实体充分展开但尚未开伞时即可收获。采收后要及时清理床面,防止病原菌滋生,并做好后续管理工作。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灰树花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环境选择到最终产品收获的全流程指导,还特别注重了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平衡,对于推动灰树花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