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双孢菇栽培基质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生产工艺、质量要求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双孢菇栽培基质的生产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ultivation Substrate for Agaricus Bispor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29T 53-2019双孢菇栽培基质生产技术规程》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发布的关于双孢菇栽培基质生产的规范性文件。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中进行详细解读。
在原材料选择方面,标准指出,稻草、麦秸等原料应新鲜无霉变,且长度控制在5-10厘米之间。这一要求旨在确保原料的纯净度和均匀性,避免因原料问题影响后续发酵过程及最终产品质量。例如,如果稻草过于陈旧或存在霉变现象,则可能含有不利于菌丝生长的物质,甚至会引发病害。
对于鸡粪的选择,标准强调必须经过充分腐熟处理,并且含水量保持在60%-70%范围内。这是因为未经腐熟的鸡粪中可能存在未分解完全的有机物以及有害微生物,这些成分不仅会影响双孢菇菌丝体的正常发育,还可能导致土壤酸化等问题。同时,适当的水分含量有助于维持基质的良好通气性和保水性能。
此外,标准还规定了辅料如石膏粉、过磷酸钙等的比例范围。其中,石膏粉添加量为干料重量的1.5%-2%,而过磷酸钙则为干料重量的1%-1.5%。这种配比能够有效调节基质的pH值并补充必要的磷元素,从而促进双孢菇健康生长。
关于堆制发酵过程,标准提出了严格的温度控制措施。具体而言,在初次发酵阶段,堆温需达到55℃以上并持续至少3天;二次发酵时,堆温应升至60℃左右维持两天。这样的操作可以杀死大部分病原菌和杂草种子,同时改善基质结构,提高肥力水平。
最后,标准还对成品基质的质量检测作出了明确指示。主要包括感官检查(如颜色、气味)、物理性质测定(如容重、孔隙度)以及化学分析(如氮含量、pH值)。只有当所有指标均符合要求时,才能判定该批基质合格,可用于实际生产当中。
综上所述,《DB5329T 53-2019双孢菇栽培基质生产技术规程》通过严格规范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为实现高效优质的双孢菇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