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种质的术语和定义、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签标志。本文件适用于鞍带石斑鱼种质的生产和质量管理。
Title:Quality Standard for Seed of Humpback Grouper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878-2019《鞍带石斑鱼种质》是一项福建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鞍带石斑鱼的种质资源管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品种与分类
- 标准明确规定了鞍带石斑鱼的品种定义和分类方法。根据生物学特征,将鞍带石斑鱼分为多个亚种,并要求在养殖或繁殖过程中保持其纯度。
2. 亲本选择
- 在亲本选择上,标准强调了健康状况的重要性,要求亲本无传染性疾病史,且具有良好的生长性能。此外,还规定了亲本年龄、体重等具体指标,以确保后代的质量。
3. 种苗质量
- 对于种苗的质量评估,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指标体系,包括体长、体重、活力等方面的要求。同时,明确了种苗运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温度控制、氧气供应等,以减少应激反应。
4. 环境条件
- 种质资源保护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支持。标准对养殖水域的水质参数(如pH值、溶解氧、氨氮含量)设定了严格的标准,并要求定期监测,确保符合生态安全要求。
5. 记录与档案管理
- 为了实现全程可追溯,标准要求建立详细的记录制度,涵盖亲本信息、繁殖过程、种苗发放等环节。这些记录需长期保存,以便日后查阅和验证。
6. 检测方法
- 提供了一系列用于鉴定和评估鞍带石斑鱼种质特性的检测技术,比如形态学分析、分子标记技术等。通过科学的方法确保种质的真实性和稳定性。
以上内容仅是DB35/T 1878-2019部分内容的概览,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具体情况全面考虑。遵循此标准有助于提高鞍带石斑鱼种质资源管理水平,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