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细基江蓠池塘栽培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细基江蓠的池塘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ond Cultivation of 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05/T114-2019细基江蓠池塘栽培技术规程》是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细基江蓠在池塘中的栽培技术。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栽培环境要求
条文内容:池塘应选择在水质清洁、无污染的区域,水深应在1.5米以上,且有良好的水源补充条件。
解读:这一条强调了栽培环境的重要性。水质清洁是保证细基江蓠健康生长的基础,避免工业废水或农业污染物的侵入至关重要。适宜的水深能够提供足够的空间供其生长,同时确保光照充足。
2. 苗种选择与处理
条文内容:苗种应来源于正规育苗场,且需经过检疫确认无病害后方可使用。苗种投放前需用3%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以消毒。
解读:苗种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的生长情况。从正规渠道获取苗种可以减少因品种不纯或携带病害而带来的风险。食盐水消毒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助于杀灭附着于苗种表面的细菌和寄生虫。
3. 栽培密度
条文内容:每平方米水面投放苗种数量不宜超过50株,具体密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解读:合理的栽培密度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非常重要。过密会导致个体间竞争加剧,影响光合作用效率;而过于稀疏则会降低单位面积内的产出效益。因此,在实际操作时需要根据池塘的具体条件灵活掌握。
4. 日常管理
条文内容:定期检查水质状况,保持pH值在7.8-8.6之间;每月至少更换一次池水,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三分之一;及时清除杂草和其他废弃物。
解读:良好的水质管理是维持细基江蓠正常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pH值的控制有助于促进植物新陈代谢过程;定期换水不仅有利于排除有害物质积累,还能引入新鲜养分;及时清理杂物则可以防止病原体滋生并改善通气性。
5. 病虫害防治
条文内容:一旦发现病害迹象,应立即停止施肥,并采取生物防治方法如引入天敌昆虫等措施进行处理。
解读:预防胜于治疗,在出现任何异常症状之前就应加强日常巡查工作。当确实发生病害时,则需迅速反应,避免病情扩散造成更大损失。生物防治相比化学药剂更加环保安全,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出,《DB4405/T114-2019》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全面且实用的技术指导,对于想要从事细基江蓠池塘栽培的人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希望每位从业者都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