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秋冬闲田牧草混播轮作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种植模式、牧草选择、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利用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秋冬闲田牧草混播轮作生产及相关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ixed Sowing and Rotation of Forage Grasses on Idle Farmland in Autumn and Wint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209-2019秋冬闲田牧草混播轮作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江西省秋冬季节闲置农田利用的技术规范。该标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牧草混播与轮作模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以下将从标准中的关键内容出发,对其核心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内利用秋冬闲田种植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等牧草品种进行混播轮作的技术操作。这表明该标准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在水稻收获后至次年早稻插秧前处于闲置状态的土地资源,强调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的牧草组合。
牧草品种选择原则
标准指出,在选择牧草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适应性:所选牧草需能够良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包括温度、降水等因素。
2. 互补性:不同牧草之间要有良好的生态互补作用,如有的牧草耐寒性强,有的则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3. 经济价值:优先选用具有较高营养价值或经济效益的牧草种类。
例如,推荐使用多年生黑麦草作为主栽品种之一,因其生长迅速、产量高且适口性好;而白三叶则因其固氮能力强,可以有效提升土壤肥力,二者搭配种植可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混播比例确定方法
关于如何合理确定各牧草间的混播比例,标准建议采用试验研究的方法来获取最佳配比。通常情况下,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的比例约为7:3到6:4之间较为适宜。这一比例既保证了足够的牧草产量,又能维持良好的草地稳定性。
此外,还应注意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调整具体比例,比如当遇到极端天气时,适当增加耐逆境较强的牧草比例以确保牧草群落的安全越冬。
轮作周期安排
为了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并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标准提出了两年一轮作的基本框架。即第一年以多年生黑麦草为主进行单一播种,第二年则实施黑麦草与白三叶的混播模式。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还能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有效抑制杂草生长,促进土壤结构优化。
管理措施要点
在日常管理方面,标准特别强调了以下几点:
- 定期修剪:适时对牧草进行割刈,控制其高度在30-50厘米范围内,有利于促进分蘖再生。
- 施肥灌溉: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合理施加有机肥和化肥,并注意保持适当的土壤湿度。
- 病虫害防治:采取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式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滥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DB36/T 1209-2019秋冬闲田牧草混播轮作技术规程》为江西省秋冬季节闲置农田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科学指导。通过遵循这些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农田生产力,还有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