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规模化奶牛场粪便密闭好氧发酵生产垫料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本文件适用于规模化奶牛场采用密闭好氧发酵技术将粪便转化为垫料的生产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Bedding by Closed Aerobic Fermentation of Fecal Waste in Large-scale Dairy Far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553—2020规模化奶牛场粪便密闭好氧发酵生产垫料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奶牛场粪便处理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以下对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4.1 原料要求
原料应选用奶牛场产生的固体粪便和一定比例的秸秆或木屑等辅料。这一规定强调了原料选择的重要性,确保发酵效果的同时也要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固体粪便能够提供丰富的有机质,而辅料则能调节碳氮比,改善通气性。
4.2 菌种要求
菌种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且具有高效分解能力。菌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发酵过程的成功与否,因此必须严格筛选,保证其活性与稳定性。这一步骤是整个工艺的核心环节之一,优质的菌种可以加速发酵进程并提高产品质量。
5.1 发酵设施建设
发酵设施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内部设有通风系统以保证氧气供应。密封结构防止了外界污染进入,同时维持了适宜的温湿度条件;通风系统则确保了好氧微生物的正常活动,促进有机物降解。
5.2 工艺流程控制
将原料按比例混合后投入发酵槽内,初始含水率控制在55%-65%之间,堆体高度保持在1.2m-1.5m范围内。初始含水量直接影响发酵效率,过高会导致厌氧发酵产生恶臭气体,过低则抑制微生物生长;合适的堆体高度既能充分利用空间又能保证热量积累。
7.1 成品质量检测
成品垫料水分含量不超过35%,pH值介于7.5-8.5之间,无明显腐败气味。这些指标反映了垫料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及安全性,只有达到上述标准的产品才能作为合格的养殖垫料使用。此外,还需定期进行重金属残留检测,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该标准从原料准备到成品检验全流程覆盖,为实现奶牛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指南。严格执行此规程不仅有助于改善养殖场环境卫生状况,还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