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体积水工混凝土渗漏探测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探测方法及技术要求、数据分析与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大体积水工混凝土结构的渗漏探测,其他类似工程可参照执行。
Title:Guidelines for Leakage Detection of Mass Hydraulic Concrete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3216—2019《大体积水工混凝土渗漏探测导则》是辽宁省地方标准,为大体积水工混凝土结构的渗漏探测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渗漏探测的基本要求
标准第4.1条规定:渗漏探测应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进行,并在结构稳定后实施。这一规定强调了探测时机的重要性,确保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且变形趋于稳定后再开展检测,避免因结构未定型而导致误判。
第4.2条指出,探测工作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员执行,并使用经过校准合格的仪器设备。这明确了人员资质和设备校验的要求,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渗漏探测方法的选择
第5.1条推荐采用多种探测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超声波法、红外热成像法及钻孔探测法等。不同方法各有优劣,组合使用可以相互验证,提高判断的准确性。例如,超声波法适合快速筛查大面积区域,而钻孔探测法则能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
数据采集与分析
根据第6.1条,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记录详细的现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位置坐标、环境温度湿度以及当时的气象条件。这些基础资料对于后续数据分析至关重要,有助于排除外界因素干扰,准确识别渗漏点。
第6.2条要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可结合历史资料对比变化趋势。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利用计算机辅助分析工具,能够更科学地评估渗漏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安全措施与环境保护
标准特别强调了安全作业规范,在第7.1条中明确规定所有参与人员必须接受安全培训,并穿戴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此外,还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污染,比如妥善处理废弃样品及清洗工具产生的废水废料。
综上所述,《大体积水工混凝土渗漏探测导则》从基本要求到具体操作流程都做了详尽的规定,旨在保障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注重环保与安全。实际应用时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