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天津小站稻基质育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要求、育秧材料选择、育秧技术流程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地区小站稻机械化插秧用秧苗的基质育秧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ubstrate-based Seedling Raising of Tianjin Xiaozhan Ri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天津小站稻基质育秧技术是天津市农业标准化的一项重要成果,标准编号为DB12/T 886-2019。这项标准详细规定了小站稻基质育秧的技术要求,对于提高小站稻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1. 基质的选择与配制
标准中明确指出,基质应选用经过严格筛选的材料,如草炭、珍珠岩、蛭石等,并且要求基质的pH值应在5.5到7.5之间,EC值(电导率)不得超过2.0 mS/cm。这是因为适宜的酸碱度和较低的盐分含量能够保证秧苗根系健康生长,避免因环境胁迫导致的生长不良。在实际操作中,种植者需要定期检测基质的pH和EC值,必要时通过添加石灰或硫酸调整酸碱度,使用纯净水冲洗降低盐分。
2. 播种前准备
播种前要对基质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包括蒸汽消毒和化学药剂消毒。标准建议采用40℃以上的高温蒸汽持续处理30分钟以上,或者使用有效氯含量不低于5%的消毒液浸泡基质2小时。这样的措施可以有效杀灭病原菌和害虫卵,减少后期病虫害的发生几率。此外,播种前还应对种子进行预处理,包括浸种催芽和药物拌种,以增强种子活力并预防病害。
3. 育秧过程中的管理
在育秧过程中,温度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标准提出,白天温度应维持在25℃至30℃之间,夜间不低于15℃。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秧苗的正常发育。同时,基质湿度也需保持在60%-70%范围内,过于干燥会导致秧苗脱水,而湿度过高则容易引发烂根现象。因此,种植者需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调整灌溉频率和水量。
4. 病虫害防治
针对病虫害防治,标准强调采用综合防控策略,优先考虑物理方法和生物防治手段。例如,可以通过设置防虫网覆盖育秧棚来防止害虫侵入;利用天敌昆虫如瓢虫捕食蚜虫;还可以喷洒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溶液来抑制病害传播。当必须使用化学农药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浓度和频次施用,并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以防产生抗药性。
5. 移栽与后续管理
当秧苗长至3叶1心期时即可移栽至大田。移栽前要确保秧苗充分吸水,以提高成活率。移栽后要加强水分管理和肥料供给,特别是在返青期和分蘖期,应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促进分蘖。同时,要注意观察田间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控制。
总之,《天津小站稻基质育秧技术》(DB12/T 886-2019)为小站稻的高效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遵循这些规范不仅能够提升小站稻的整体品质,还能实现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模式。希望广大农户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标准,共同推动小站稻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