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人工养麝主要疫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卫生消毒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人工养麝过程中主要疫病的防治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jor Diseases in Artificial Musk Deer Breed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2648-2019《人工养麝主要疫病防治技术规范》是四川省针对人工养麝过程中疫病防控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对人工养麝场的卫生管理、疫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旨在保障人工养麝业的健康发展。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场址选择与布局
条款解读:
- 场址选择:标准要求养麝场应远离居民区、工业区和交通要道至少500米以上,并且避开水源保护区及地下水补给区。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外界污染源对养殖环境造成影响,同时减少人为活动带来的干扰。
- 场区布局:明确指出养麝场需分区设置生产区、生活区、废弃物处理区等功能区域,并保持一定间距以利于通风换气和防疫隔离。其中,生产区内还应进一步划分成饲料加工区、饲养舍区等小单元,便于管理和操作。
二、日常管理
条款解读:
- 消毒制度:规定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工作,包括圈舍内外环境、用具设备以及人员进出通道等。使用的消毒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且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产品以防产生抗药性。
- 饲料管理:强调饲料来源的安全性和质量控制,禁止使用发霉变质或受污染的原料制作饲料。同时要求定期检测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是否达标,并做好记录存档备查。
- 饮水供应:确保提供清洁充足的饮用水,不得直接从河流湖泊抽取未经净化处理的水作为饮用水源。必要时可采用过滤、消毒等方式提高水质安全性。
三、疾病预防
条款解读:
- 免疫接种:按照当地兽医部门推荐的免疫程序按时完成各类疫苗注射任务,特别是针对高致病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重点疾病的预防接种工作。每次接种后都要详细记录相关信息,以便追踪效果评估。
- 驱虫计划:根据季节变化合理安排体内外寄生虫的防治措施,通常春季和秋季为最佳时期开展大规模集中驱虫行动。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注意药物的选择及其副作用问题。
- 健康监测:建立完善的动物健康档案系统,定期开展体检项目(如体温测量、血液化验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干预。
四、应急响应
条款解读:
- 疫情报告:一旦发现疑似病例或者确诊病例,应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农业主管部门汇报,并配合调查处理。不得隐瞒拖延以免扩大事态发展。
- 封锁隔离:对于已经确诊感染某种特定疾病的个体或群体,必须立即实施物理屏障式隔离措施,限制其移动范围直至彻底治愈为止。
- 无害化处理:当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对死亡个体及其排泄物实行高温焚烧或者深埋等安全处置方式,杜绝二次传播风险。
总之,《人工养麝主要疫病防治技术规范》不仅涵盖了基础性的理论知识指导,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实用性强的具体实施方案,为从事该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本标准的各项要求,共同促进我国人工养麝产业持续稳定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