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综合管廊智慧运营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接口要求、安全性要求及运行维护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城市综合管廊智慧运营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与验收。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lligent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Urban Utility Tunnel - DB11T 1669-2019
中国标准分类号:P45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669-2019《城市综合管廊智慧运营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是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城市综合管廊智慧运营管理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系统架构与功能要求
1. 系统架构
标准要求智慧运营管理系统应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包括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和用户层。其中:
- 感知层负责收集各种传感器数据;
- 网络层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数据层实现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
- 应用层提供具体业务功能;
- 用户层面向操作人员提供界面支持。
2. 功能模块
- 监控与报警:系统需具备对管廊内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气体浓度等)的实时监测能力,并在异常情况下及时发出警报。
- 设备管理:包括对通风、照明、排水等设施的状态监控及维护计划制定。
- 巡检管理:记录巡检人员的工作情况并生成报告。
- 应急响应:在发生紧急事件时能够快速启动应急预案。
数据采集与处理
3. 数据采集频率
对于不同类型的监测点,规定了不同的采样间隔时间。例如,温度传感器每分钟至少采集一次数据;有害气体浓度则需要每5分钟更新一次。
4. 数据质量控制
强调了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的要求。当检测到数据异常时,系统应当自动触发校验机制,并通知相关人员核查原因。
安全防护措施
5. 网络安全
提出了一系列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比如使用防火墙隔离内外网访问、定期更新软件补丁以防止漏洞被利用等。
6. 物理安全
要求设置门禁系统限制非授权进入,并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用于记录进出人员信息。
运维管理
7. 日常维护
明确了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的重要性,建议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检修,并保留详细的维护日志。
8. 故障排查
当发现故障后,应按照既定流程迅速定位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措施恢复系统正常工作。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城市综合管廊智慧运营管理系统技术规范》不仅涵盖了从硬件部署到软件开发再到后期维护等多个方面的指导原则,还特别注重了实际应用中的细节处理,这对于保障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