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动物电子标识(射频识别RFID)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本文件适用于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动物电子标识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Title: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nimal Electronic Identification (RFID)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5/T 3209-2011《动物电子标识(射频识别RFID)通用技术规范》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用于规范动物电子标识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1. 电子标识:指内置有射频模块并具有唯一识别码的电子装置。
- 解读:这一定义明确了电子标识的核心功能,即通过内置的射频模块实现对动物身份的唯一标识。这是整个标准的基础概念,确保了后续所有技术要求都围绕这一核心展开。
2. 唯一识别码:指能够唯一标识电子标识的编码。
- 解读:唯一识别码是电子标识的关键属性之一,它必须保证在全球范围内的唯一性,以避免混淆和错误识别。这通常涉及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或其他权威机构分配的编码体系。
技术要求
1. 工作频率
- 工作频率应在134.2 kHz范围内。
- 解读:选择134.2 kHz作为工作频率是为了符合国际惯例,如ISO 11784和ISO 11785等国际标准所推荐的频率。这样的选择有助于实现全球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2. 存储容量
- 最小存储容量应为64位。
- 解读:64位的存储容量足以容纳一个唯一的识别码以及其他可能需要的信息字段,比如生产日期、制造商信息等。这一容量设计考虑到了实际应用中的数据需求和成本平衡。
3. 读写性能
- 在空旷环境下,读取距离不应小于1米。
- 解读:读取距离直接影响到电子标识的实际使用效果。1米的最小读取距离确保了在正常操作条件下可以方便地读取信息,而无需过于靠近动物或设备。
4. 耐久性
- 应能承受至少50次灭菌处理而不影响其功能。
- 解读:考虑到电子标识可能会被用于医疗环境下的动物,如家畜,因此对其耐久性的要求非常高。50次灭菌处理的要求确保了标识在多次消毒过程中仍能保持有效运作。
5. 防伪措施
- 必须具备防伪特征,防止未授权复制。
- 解读:由于电子标识涉及重要的身份认证功能,防止伪造和未经授权的复制至关重要。这可以通过加密算法、物理结构设计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测试方法
1. 一致性测试
- 使用标准测试仪器验证电子标识是否符合上述技术要求。
- 解读:一致性测试是确保产品符合标准的重要环节。通过专业的测试仪器进行全面检测,可以有效确认电子标识的各项性能指标是否达标。
综上所述,《动物电子标识(射频识别RFID)通用技术规范》DB65/T 3209-2011从术语定义到具体的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等方面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旨在保障动物电子标识的质量与可靠性,促进相关领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