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释放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技术要求,包括术语和定义、防治对象、释放技术、质量控制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水稻生产区域。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eleasing Trichogramma to Control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and Scirpophaga incertulas in Ri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2219-2019《释放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技术规程》是一项广东省地方标准,主要规定了利用赤眼蜂生物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范围内采用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田间操作。这一条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区域及目标害虫种类,为后续具体操作提供了基础。
2. 术语和定义:
- 赤眼蜂:指用于寄生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卵的天敌昆虫。
- 释放密度:单位面积内释放赤眼蜂的数量,通常以每公顷多少头为单位。
- 释放时间:根据害虫发生规律确定的最佳释放日期。
3. 准备工作:
- 种蜂质量检查:确保赤眼蜂种蜂健康、活力强,无病害。
- 田间调查:在释放前对稻田内的害虫数量、分布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以便制定合理的释放计划。
4. 释放方法:
- 释放方式:可以采用人工撒放或机械喷洒等方式。
- 释放量:根据不同害虫的发生程度确定合适的释放量,一般建议每公顷释放5万至10万头赤眼蜂。
- 释放频率:视害虫的发生情况决定释放次数,通常情况下需要多次释放以保证效果。
5. 田间管理:
- 环境条件控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赤眼蜂的生存与繁殖。
- 避免化学农药使用:在赤眼蜂释放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以免影响赤眼蜂的效果。
6. 效果评估:
- 监测与记录:定期监测害虫数量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
- 评估指标:包括害虫控制率、赤眼蜂存活率等指标,用于评价整个防治过程的有效性。
通过以上条文的解读可以看出,DB44/T 2219-2019标准不仅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技术参数,还强调了科学管理和持续监控的重要性,这对于提高稻田害虫防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