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路施工期临时用地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恢复流程、技术措施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内公路建设过程中临时用地的生态恢复工作。
Title: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emporary Land Use during Highway Construction Period DB14/T 1719-2018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1719-2018 公路施工期临时用地生态恢复技术要求》是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公路建设过程中对临时用地的生态恢复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临时用地”、“生态恢复”等核心概念。例如,“临时用地”是指在公路工程施工期间因施工需要而临时占用的土地,包括取土场、弃土场、施工便道等。“生态恢复”则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使这些被破坏的土地恢复到接近原有生态系统状态的过程。明确这些术语有助于统一各方认识,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恢复原则
标准提出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这意味着在项目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生态保护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在工程结束后及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此外还强调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与实施。
技术要求
# 土地平整
对于需要进行土地平整的区域,标准规定应按照原有地形地貌特征进行恢复,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或改变自然景观。同时要求表层土壤剥离后妥善保存并在恢复时重新覆盖,以保持土壤肥力。
#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生态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指出,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应优先选用本地乡土树种和草本植物,因为它们更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另外,还建议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采用乔灌结合的方式构建多层次植被群落结构,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 水土保持
为了防止施工活动引发的水土流失,标准要求采取必要的拦挡设施如挡墙、护坡等,并设置排水系统引导雨水流向安全区域。此外还需定期巡查维护上述设施确保其正常发挥作用。
# 监测评估
最后,标准强调了对整个恢复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持续监测的重要性。这包括但不限于植被覆盖率变化情况、土壤侵蚀量测定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监测才能准确判断恢复成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据此调整后续管理策略。
以上就是关于《DB14/T 1719-2018 公路施工期临时用地生态恢复技术要求》中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既满足工程建设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