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智能电网储能系统在削峰填谷应用中的性能测试方法、测试条件和评估指标。本文件适用于智能电网中储能系统削峰填谷功能的性能测试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erformance Test of Smart Grid Energy Storage System - Part 1: Peak Shaving and Valley Filling Appl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F13
国际标准分类号:27.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1/T 1146.1-2019《智能电网储能系统性能测试技术规范 第1部分:削峰填谷应用》是上海市地方标准,为储能系统在削峰填谷场景下的性能测试提供了详细的指导。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一些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测试环境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测试应在接近实际运行条件的环境中进行。这意味着测试场地应具有稳定的电力供应,并且能够模拟实际电网负荷的变化情况。此外,还要求测试设备具备良好的电磁兼容性,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不受外界干扰的影响。
测试项目与方法
1. 充放电效率测试
该部分规定了如何测量储能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具体来说,需要分别记录储能装置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的输入输出功率,并计算其效率。标准强调,在测试过程中要保持恒定的电流或电压条件,以便获得准确的数据。
2. 响应时间测试
对于削峰填谷的应用场景而言,储能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至关重要。本标准要求测试储能系统从接收到调度指令到开始执行动作所需的时间间隔。通常情况下,这一过程不应超过几秒钟。
3. 循环寿命评估
循环寿命是指储能装置能够在满足特定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完成多少次充放电循环。标准建议采用逐步增加充放电深度的方法来确定储能系统的使用寿命,并给出了相应的测试流程图示。
4. 荷电状态(SOC)估计精度验证
SOC是衡量电池剩余电量的重要参数之一。为了保证削峰填谷策略的有效实施,必须对SOC估算算法的精确度进行严格检验。标准推荐使用离线校准法或者在线自适应算法来提高SOC预测的准确性。
5. 热管理系统效能评价
在长时间工作状态下,储能系统的温度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标准特别关注了热管理系统的散热效果以及是否会导致局部过热现象的发生。
数据采集与分析
为了确保测试数据的真实可靠,标准提出了若干关于数据采集频率、存储方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例如,所有关键变量(如电压、电流等)至少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原始数据应妥善保存至少五年以上供后续审查使用。
安全防护措施
鉴于储能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标准也特别强调了安全方面的考量。包括但不限于设置紧急停止按钮、安装防爆装置、定期检查绝缘性能等内容。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智能电网储能系统性能测试技术规范 第1部分:削峰填谷应用》不仅涵盖了储能系统的基本功能测试,而且深入到了系统设计细节层面,对于促进储能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