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冬闲田进行黑木耳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栽培季节与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加工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在广西地区冬闲田中黑木耳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ing 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 in Winter Fallow Fiel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3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1947-2019《黑木耳冬闲田生产技术规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黑木耳在冬季闲置农田中的栽培技术。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广西地区利用冬季闲置农田种植黑木耳的技术操作。这表明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在特定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开展的黑木耳栽培活动。
2. 术语和定义
- 黑木耳:指银耳目木耳科植物的子实体,学名为Auricularia auricula。
- 冬闲田:指在冬季未用于耕种或收获作物的土地。这一定义明确了栽培环境,即非传统种植季节的农田。
3. 品种选择
标准建议选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抗逆性强且高产优质的黑木耳菌种。例如,推荐使用经过区域试验验证过的优良品种,确保其适应性和产量表现良好。
4. 栽培场地要求
要求栽培场地应具备良好的排水系统,土壤pH值应在6.0-7.5之间,并保持适度湿润。此外,场地需远离工业污染源,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5. 栽培管理
- 接种时间:一般安排在11月至次年1月间进行接种,避开极端天气条件。
- 培养基质:推荐使用木屑、棉籽壳等作为主要原料,同时加入适量的麸皮或玉米粉增加营养成分。
- 湿度控制: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并定期通风换气防止湿度过高导致病害发生。
- 温度管理:适宜生长温度为15℃-25℃,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菌丝发育及子实体形成。
6. 采收标准
当耳片充分展开但尚未完全展开时即可采收,此时干物质积累较多,品质最佳。采收后应及时晾晒干燥至含水量低于12%,便于长期储存。
7. 病虫害防治
强调采用物理方法(如紫外线灯诱杀)、生物制剂(如拮抗菌)以及合理轮作等方式预防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生态友好型生产模式。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黑木耳冬闲田生产技术规程》从品种选择到最终产品加工都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操作指南,有助于提高黑木耳生产的标准化水平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