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鼢鼠防治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内中华鼢鼠的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trol of Eospalax fontanieri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1851-2019中华鼢鼠防治技术规程》是由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中华鼢鼠的防治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防治原则:标准强调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这意味着在防治工作中应首先采取措施防止鼢鼠种群的增长,如改善农田环境、减少鼢鼠栖息地等。当鼢鼠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则需要结合物理、化学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管理。
2. 监测与调查:规定了定期开展鼢鼠种群密度调查的重要性。通过设置固定样点并记录鼢鼠活动痕迹(如洞口大小、新鲜土堆等),可以准确掌握其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这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提供了依据。
3. 物理防治方法:
- 挖巢法:适用于小面积区域内的局部控制。操作时需找到主巢位置,彻底清除巢穴及其周围相连的小巢。
- 陷阱捕杀:推荐使用铁质夹子或笼式诱捕器,在鼢鼠经常出没的地方布设,并覆盖少量诱饵吸引目标动物进入。
4. 化学防治要求:
- 使用毒饵时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配比,确保浓度适中且安全有效。
- 毒饵投放后应做好标记,并告知周边农户注意安全距离,避免误食造成人员伤害。
- 对于未消耗完的剩余毒饵应及时回收处理,防止环境污染。
5. 生态修复措施:提倡在完成防治任务的同时注重恢复生态环境。例如通过种植植被覆盖裸露地面,增加土壤湿度,从而降低鼢鼠生存条件。
6. 培训与宣传:要求各级相关部门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时面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对鼢鼠危害的认识以及支持配合防治工作的积极性。
以上内容基于DB14/T 1851-2019标准中的核心要点进行了概括性阐述,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