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猕猴桃组培种苗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外植体选择与消毒、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猕猴桃组培种苗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of Kiwifruit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0/T 948-2019《猕猴桃组培种苗生产技术规程》是由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标准,主要规定了猕猴桃组培种苗从外植体的选择到移栽的一系列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
标准指出,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母本植株作为外植体来源。外植体应取自当年生或一年生枝条的芽点部位,并且需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具体来说,消毒剂可以选用70%-75%酒精浸泡30秒后,再用0.1%升汞溶液浸泡10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多次以确保安全。
2. 培养基配制
培养基是影响组培苗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标准推荐使用MS(Murashige和Skoog)基本培养基,并根据实验需求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如6-BA(苄氨基嘌呤)、NAA(萘乙酸)等。例如,在诱导愈伤组织时,通常会使用较高浓度的6-BA配合较低浓度的NAA;而在分化阶段,则需降低6-BA的比例而提高NAA的浓度来促进芽点分化。
3. 继代培养
继代培养是维持大量优质种苗供应的重要环节。标准建议每隔20-30天进行一次继代操作,每次转移至新培养瓶时要仔细检查并去除污染植株及老化的叶片。此外,在继代过程中还需注意控制光照强度与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天给予12小时左右的日光灯照射即可满足需求。
4. 驯化与移栽
当组培苗长至一定高度后便进入驯化期,此阶段主要是为了让其适应自然环境条件。首先将组培苗置于温室条件下逐步增加通风量直至完全开放;随后再将其移植到装有基质(如珍珠岩、蛭石混合物)的育苗盘内继续培育数周。在此期间需定期浇水施肥,并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水平。
5. 质量检测
最终产品必须符合相关质量指标才能投放市场。标准明确要求对每批次生产的种苗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包括但不限于外观形态特征、生长势态以及抗逆性能等方面。只有那些达到合格标准的产品才允许出售给农户用于大田种植。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出,《猕猴桃组培种苗生产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整个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还特别强调了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细节及其注意事项。这对于我们提高猕猴桃组培种苗的整体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