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内蒙古大兴安岭黑木耳菌种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母种生产、原种生产、栽培种生产及质量要求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黑木耳菌种的生产与管理。
Title: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ner Mongolia Greater Khingan Ranges Black Fungus\" Strai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内蒙古大兴安岭黑木耳因其独特的品质和地理标志而备受关注,其菌种生产技术规程(DB15/T 1713-2019)为规范生产流程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从规程中选取几个关键点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关于培养基的选择与配制,规程明确指出应使用新鲜、无霉变的木屑作为主要原料,并添加适量的麸皮或玉米粉以满足菌丝生长所需营养。同时强调了pH值控制在5.5至6.5之间的重要性,这有助于促进菌丝健康生长并抑制杂菌污染。
其次,在接种环节,规程要求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且持证上岗,确保每瓶(袋)接种量均匀一致。此外,还规定了接种室需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接种后的培养环境,则需维持恒定温度(22℃~25℃),湿度适中,并给予适当通风换气条件。
另外,规程特别提到要定期检查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污染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隔离问题批次,并查找原因加以改进。同时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对整个生产线进行全面维护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最后,规程还强调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立的重要性。要求企业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记录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全过程信息,以便于日后查询核实。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管理水平还能增强消费者信心。
以上内容只是该标准的部分精华部分,全面理解和执行该标准对于提升内蒙古大兴安岭黑木耳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