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管理的基本要求、工作流程、监督管理和评价改进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行政区域内企业投资工业项目的“标准地”管理及相关活动。
Title: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Standard Land\" of Enterprise Investment Industrial Project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03.2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172-2018《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管理规范》是浙江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企业投资工业项目的“标准地”管理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
- 标准地:指在完成相关区域评估基础上,明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容积率、单位能耗标准、单位排放标准、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的工业用地。
- 解读:这一定义明确了标准地的核心特征,即通过预先设定的一系列控制性指标来指导土地使用效率,确保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
2. 区域评估
- 区域评估应在拟出让地块所在开发区(园区)范围内开展,并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
- 解读:区域评估是实施标准地制度的基础工作,通过统一评估减少企业负担,提高审批效率,同时保障土地开发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3. 控制性指标设定
- 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容积率、单位能耗标准、单位排放标准、亩均税收等指标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政策及环境保护要求综合确定。
- 解读: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土地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可以吸引更具竞争力的企业入驻,而严格的单位能耗标准则有助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4. 土地出让程序
- 在土地挂牌前,需将所有控制性指标及履约要求纳入出让方案,并向社会公示。
- 解读:公开透明的土地出让程序能够增强社会监督力度,确保公平公正。同时,明确的履约要求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投资预期。
5. 项目监管与评估
- 投资者需按照承诺书履行各项义务,相关部门应对项目建设进度、达产情况等进行全程跟踪管理。
- 解读: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对于保证标准地政策落地至关重要。通过定期检查和绩效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维护市场秩序。
6. 信用体系建设
- 对于未按期开工或未达到约定条件的企业,应将其失信行为记入信用档案。
- 解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励守信经营,惩戒失信行为,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以上是对DB33/T 2172-2018部分关键条款的深入分析,希望对理解该标准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