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杨梅油桐尺蠖测报调查的技术要求、方法和记录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杨梅种植区域的油桐尺蠖监测与预报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and Survey of Cryptotis Pulchrellus in Yangmei - Part 3: Cryptotis Pulchrell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148.3-2018《杨梅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技术规程 第3部分 杨梅油桐尺蠖》是浙江省地方标准的一部分,专门针对杨梅种植过程中常见的一种重要害虫——油桐尺蠖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了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调查时间与方法
条文内容: 标准规定了每年的4月至6月为油桐尺蠖的调查期,重点在杨梅果实膨大期前后。调查时采用样地法,在每个杨梅园内随机设置5个样方,每样方面积为1平方米。
解读: 这一时间段正是油桐尺蠖幼虫活动高峰期,选择此时期进行调查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虫害程度。样地法的应用保证了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和代表性,而固定样方大小则便于不同区域间的数据对比分析。
2. 油桐尺蠖识别特征
条文内容: 描述了成虫体长约为20毫米至30毫米,前翅灰褐色,后翅白色或浅黄色;幼虫身体呈绿色或黄绿色,背部有明显黑色纵纹。
解读: 清晰的形态描述有助于基层技术人员快速识别油桐尺蠖,从而及时采取措施。特别是对幼虫背部黑色纵纹这一细节的强调,能够有效区分其他相似种类的害虫。
3. 防治指标设定
条文内容: 当单株受害叶片超过50%或者平均每平方米发现活虫数达到20头以上时,应启动化学防治程序。
解读: 这一指标基于多年实践经验制定,既能有效控制虫害扩散又能避免过度使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通过定期巡查并记录相关数据,管理人员可据此判断是否需要干预。
4. 生物防治建议
条文内容: 推荐利用天敌如赤眼蜂、寄生蝇等自然控制油桐尺蠖数量;同时鼓励种植驱避植物如薄荷、艾草等作为辅助手段。
解读: 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提倡采用绿色环保的方式减少化学药剂依赖。合理布局驱避植物不仅能够降低虫害风险,还能改善果园整体环境质量。
5. 数据记录与报告
条文内容: 要求每次调查结束后将结果详细记录于专用表格中,并按季度汇总上报当地农业主管部门。
解读: 规范化的数据管理流程有助于建立长期监测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此外,定期向上级汇报情况也有利于政府及时掌握全区范围内油桐尺蠖的发生趋势,协调资源调配。
总之,《杨梅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技术规程 第3部分 杨梅油桐尺蠖》从多个角度出发,为杨梅种植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对于保障杨梅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