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红秋葵(湿地木槿)育苗的技术要求,包括育苗场地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方法、苗期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红秋葵(湿地木槿)的育苗生产及相关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Red Okra (Hibiscus coccine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160-2018 红秋葵(湿地木槿)育苗技术规程》是一项浙江省地方标准,为红秋葵的育苗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指导。以下从规程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深度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中明确指出,红秋葵即湿地木槿,其学名为Abelmoschus esculentus (L.) Moench,属于锦葵科秋葵属植物。这一定义为后续操作提供了准确的概念基础,确保了育苗过程中对品种选择的一致性。
其次,在“环境条件”章节中规定,育苗场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且土层深厚的地块。土壤pH值宜控制在6.0~7.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同时要求育苗棚内温度保持在15℃~30℃范围内,相对湿度维持在60%~80%。这些环境参数直接关系到幼苗的生长发育状况,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出苗率及成活率。
再者,“种子处理”部分强调了种子质量的重要性。要求选用籽粒饱满、无病虫害的新鲜种子,并采用温水浸泡法进行催芽处理。具体做法是将种子放入4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6~8小时,捞出后置于25℃恒温条件下保湿催芽12~24小时,直至有少量种子露白即可播种。这样的预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种子活力,促进快速整齐出苗。
接着,在“播种与管理”环节里提到,采用穴盘育苗时每穴播1~2粒种子,覆土厚度约1cm。播种后要保持基质湿润但不过湿,避免积水导致烂种现象发生。苗期需定期检查并及时清除杂草,防止与幼苗争夺养分水分。此外还应注意适时通风换气,调节光照强度,以利于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最后,“病虫害防治”部分给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提倡通过轮作倒茬、清洁田园等农业措施减少病原菌基数;合理施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制剂等来控制害虫危害;对于土传病害可考虑使用石灰氮消毒处理土壤等方式加以应对。
以上是对DB33/T 2160-2018中关键内容所做的深入解析,希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从而有效提升红秋葵育苗的质量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