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燃煤电厂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低浓度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手工监测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燃煤电厂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低浓度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手工监测,其他行业可参照执行。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of Low Concentration Emissions from Fixed Pollution Sources in Coal-fired Power Pla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X7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167-2018《燃煤电厂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排放监测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燃煤电厂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低浓度污染物排放监测的技术性文件。以下将对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了“低浓度排放”的概念,即指污染物排放浓度低于常规监测方法检出限的情况。这一定义为后续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
其次,在监测准备阶段,规范要求根据排污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包括但不限于监测点位的选择、采样设备的校准以及人员培训等环节。例如,点位设置应确保能够准确反映整个排放源的状况,避免因位置不当导致数据失真。
接着,在实际监测过程中,特别强调了采样频率与时间的要求。对于连续排放源,至少需要采集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内的样品;而对于间歇性排放源,则需覆盖其所有可能的工作状态。此外,还规定了不同污染物种类对应的最低采样体积和次数,以保证获取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另外,关于数据分析与处理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如当检测结果接近或低于方法检出限时,应采用特定的方法来评估测量不确定度,并据此判断是否符合排放限值。同时,还鼓励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最后,在报告编制环节,要求全面记录监测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信息,并按照统一格式出具正式报告。报告内容应当包含但不限于:监测目的、时间地点、使用的仪器设备型号及编号、实验条件描述、最终结论等内容。
以上是对DB33/T 2167-2018中几个关键部分的重点解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