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质量要求、作业流程及质量检测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Title:Quality Standard for Full-process Mechanization of Wheat Production DB4117/T 242-2019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小麦全程机械化作业质量标准》(DB4117/T 242-2019)是由河南省驻马店市发布的农业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小麦生产过程中机械化作业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指标。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播种质量要求
条文内容:
播种深度应控制在3cm~5cm之间,每667平方米播种量为12kg~15kg,行距保持在20cm~25cm范围内,播幅误差不超过±2cm。
解读:
- 播种深度: 过浅会导致种子暴露于地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发芽不良;过深则会影响出苗速度和幼苗生长。因此,将播种深度设定在3cm到5cm之间可以保证种子顺利萌发。
- 播种量: 每667平方米播种量为12kg~15kg,这是基于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得出的合理范围。过少可能造成田间密度不够,过多又可能导致群体过大,影响后期管理。
- 行距与播幅误差: 行距设定在20cm~25cm是为了便于机械操作及后续田间管理;播幅误差不超过±2cm有助于确保种植均匀性,避免因局部密度过大或过小带来的产量差异。
二、施肥质量要求
条文内容:
基肥施用量占总施肥量的60%~70%,追肥应在拔节期至孕穗期进行,氮磷钾比例为1:0.5:0.5。
解读:
- 基肥施用比例: 基肥主要提供作物整个生长期所需养分的基础部分,其施用量占总量的大头有利于促进苗期生长。
- 追肥时间: 拔节期至孕穗期是小麦需肥高峰期,此时追肥能够有效满足植株快速生长的需求。
- 肥料配比: 氮磷钾比例为1:0.5:0.5体现了平衡施肥的原则,既注重氮肥对产量形成的贡献,也重视磷钾肥对于提高抗性和品质的作用。
三、灌溉质量要求
条文内容:
灌水定额为80m³~100m³/667㎡,灌溉间隔时间为7天~10天。
解读:
- 灌水定额: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确定合理的灌水量,既能满足小麦生长需要又能节约水资源。
- 灌溉间隔时间: 7天~10天的灌溉间隔时间符合小麦生长规律,在此期间适时补充水分有助于维持土壤湿润状态,促进根系发育。
四、病虫害防治质量要求
条文内容:
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化学防治时要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使用,并注意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产生。
解读:
- 防治原则: 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如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等措施来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
- 用药规范: 化学防治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包括正确选择药剂种类、准确计算用药量以及合理安排喷洒时间和方法等,同时轮换用药可有效防止害虫或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以上是对《小麦全程机械化作业质量标准》(DB4117/T 242-2019)中部分内容的重要条文进行了详细解读。这些规定不仅有助于提升小麦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