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梵净山低产茶园改造的技术要求,包括改造原则、改造方式、茶树品种选择、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梵净山地区低产茶园的改造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w-yield Tea Gardens in Fanjingsha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梵净山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程》(DB5206/T11—2018)是贵州省针对梵净山地区低产茶园改造制定的技术规范。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一、适用范围
该规程适用于梵净山区范围内,树龄超过20年的低产老茶园改造工作。重点强调了海拔800-1500米的区域,这是梵净山茶区的核心地带。
二、改造原则
1. 生态优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在改造过程中要注重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科学规划:根据茶园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包括品种选择、种植密度等。
3. 经济效益:既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又要兼顾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改造措施
1. 树冠修剪:对衰老严重的茶树进行重度修剪,剪去枯死枝条和病虫害枝条,促进新梢萌发。
2. 土壤改良: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建议每亩施用腐熟农家肥2000公斤以上。
3. 品种更新:对于老化严重的茶园,可采用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进行替换,如“福鼎大白”、“乌牛早”等。
4. 病虫害防治: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采取物理、生物等多种方法综合防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四、管理要点
1. 肥水管理:根据不同生育期合理安排施肥时间和数量,注意水分调控,避免干旱或积水现象发生。
2. 采摘制度:科学确定采摘标准,保证茶叶质量的同时也要注意留养枝叶,维持树势。
3. 监测评估:定期开展茶园生长状况监测,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确保改造效果持续稳定。
五、附则
规程还明确了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在监督执行过程中的职责分工,并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严格遵守本标准开展工作。
以上是对《梵净山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程》中一些核心内容的深入分析,希望能为实际操作提供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