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工作流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级、风险管控及持续改进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Title:General Rules for Risk Grading and Control of Special Equip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K1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1/T 1186-2019《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通则》是上海市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特种设备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标准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开展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范围,确保了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有据可依。
2. 术语和定义:标准对“风险”、“风险点”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风险”被定义为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财产损失的严重程度的组合。这一定义帮助使用者准确理解风险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3. 风险分级:标准提出了风险分级的具体方法,通常将风险分为四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管控措施要求,有助于企业根据风险级别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
4. 风险评估流程:标准详细描述了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包括信息收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四个步骤。其中特别强调了信息收集的重要性,要求全面掌握设备的技术资料、运行状况以及以往事故记录等信息。
5. 风险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标准给出了具体的控制措施建议。比如对于重大风险,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全面整改;而对于较低级别的风险,则可以通过加强日常维护保养来降低风险水平。这些措施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
6. 持续改进机制:标准还强调建立和完善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回顾和更新风险评估结果及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通过不断优化风险管理过程,可以有效提高特种设备的整体安全性能。
综上所述,《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通则》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框架,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保障公共安全。企业应当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执行相关工作,确保特种设备始终处于受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