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松干流域坡耕地植物篱埂垄向区田技术的术语和定义、规划与设计、施工要求、植物篱配置、田间管理及效益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松干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及农田生态保护相关的植物篱埂垄向区田建设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lant Hedge Terracing in Sloping Farmland of Songgan River Basi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松干流域坡耕地植物篱埂垄向区田技术规程》(DB23/T 2490—2019)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松干流域坡耕地的植物篱埂垄向区田建设。这项技术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定义
标准中首先明确了几个核心概念:
- 植物篱埂:由特定植物组成的带状结构,用于拦截径流和固定表土。
- 垄向区田:通过设置横断面为梯形或矩形的小型挡水埂,将坡地划分为若干小块区域,以减少地表径流速度。
这些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持。
技术要求
# 植物篱埂设计与施工
根据标准规定,植物篱埂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且根系发达的植物品种。例如,紫穗槐是一种常用的植物篱材料,因其生长迅速、耐旱性强而被广泛采用。在施工过程中,需确保植物篱埂的高度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通常高度为50至80厘米,间距视坡度而定,一般不超过3米。
# 垄向区田构建
垄向区田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形特点及降水分布情况。标准建议每级区田宽度控制在5至10米之间,埂顶宽度不低于50厘米,并且要保证埂体坚实稳定。此外,在修建时还应注意保持适当的坡度,通常推荐的坡度范围是5%-10%。
管理维护
为了长期发挥植物篱埂和垄向区田的作用,必须对其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主要包括清除杂草、补充种植缺失部分以及修复受损部位等措施。同时还需要关注植物健康状况,及时修剪过密枝叶以促进通风透光。
实施效果评估
最后,标准还提出了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的具体方法。这包括但不限于监测土壤侵蚀量的变化、观察植被覆盖度的增长情况以及记录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幅度等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
总之,《松干流域坡耕地植物篱埂垄向区田技术规程》(DB23/T 2490—2019)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来应对坡耕地面临的挑战,同时也强调了持续改进的重要性。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相关工作,共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