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后浇清水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及验收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建筑工程中后浇清水混凝土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Title:Technical Code for Post-poured Fair-faced Concrete
中国标准分类号:P52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0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1489-2018后浇清水混凝土技术规程》是湖北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后浇清水混凝土的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和质量验收等内容。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5.1.1 后浇带的设置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位置和宽度,一般为800mm~1200mm,并应避开结构受力较大的部位。
解读:此条明确了后浇带的位置选择原则,强调要避免设置在结构受力关键区域,以防止对结构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5.2.3 模板及支架的设计应满足承载力、刚度和整体稳定性要求,模板拼缝应严密不漏浆。
解读:模板工程是确保清水混凝土外观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条规定了模板设计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对拼缝严密性的重视,直接关系到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和观感效果。
6.2.1 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宜控制在160mm~200mm之间,扩展度不宜小于500mm。
解读:该条对拌合物的工作性提出了具体指标,坍落度和扩展度的合理范围保证了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平整性,便于施工操作并减少泌水现象。
7.2.1 后浇混凝土应在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后进行浇筑,且温度差不宜超过20℃。
解读:后浇混凝土的浇筑时机直接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本条要求考虑龄期因素和温差控制,有助于防止因温度应力导致的裂缝产生。
通过以上条文解读可以看出,《DB42/T 1489-2018》从设计到施工再到验收全过程都体现了对后浇清水混凝土高标准的要求,对于保障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