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溶血型毒蘑菇的识别特征、毒性成分及危害。本文件适用于溶血型毒蘑菇的鉴别与防控,以及相关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Title:Identification of poisonous mushrooms - Part 5: Hemolytic poisonous mushroo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20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2990.5-2019毒蘑菇识别 第5部分:溶血型毒蘑菇》是一项河北省地方标准,用于指导溶血型毒蘑菇的识别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关键内容的解读。
溶血型毒蘑菇是指那些能够引起人体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溶血性贫血的一类毒蘑菇。这类毒蘑菇主要通过其含有的毒素作用于人体血液系统,造成严重健康危害。标准中规定了溶血型毒蘑菇的基本特征、形态学描述以及中毒后的临床表现等内容。
在基本特征方面,标准指出溶血型毒蘑菇通常具有鲜艳的颜色,如红色、橙色或黄色等,并且菌盖表面可能带有疣状突起。此外,这些蘑菇的菌褶颜色往往较深,与菌柄颜色对比明显。标准还强调了野外采集时的安全注意事项,比如佩戴防护手套,避免直接接触蘑菇,以免皮肤吸收毒素。
对于溶血型毒蘑菇的形态学描述,标准提供了详细的图文资料,包括不同生长阶段的外观变化图示。例如,在幼伞期,蘑菇的颜色较为单一,随着成熟度增加,颜色会逐渐加深并出现斑点。这些信息有助于提高识别准确率。
临床表现部分则详细列举了中毒后的常见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疸、乏力等。特别提到溶血型毒素会导致尿液颜色变深甚至呈酱油色,这是判断是否为溶血型毒蘑菇中毒的重要依据之一。标准建议一旦怀疑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并尽快就医治疗。
标准还特别提醒公众不要随意采摘和食用不认识的野生蘑菇,尤其是在没有专业人士指导下。同时鼓励建立蘑菇标本库,定期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增强民众自我保护意识。
总之,《DB13/T 2990.5-2019毒蘑菇识别 第5部分:溶血型毒蘑菇》不仅提供了科学严谨的技术指导,也为预防此类中毒事件发生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