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神经精神型毒蘑菇的识别特征、中毒症状及防控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毒蘑菇的鉴别、中毒预防及应急处理。
Title:Identification of Toxic Mushrooms - Part 4: Neuro-psychotropic Toxic Mushroo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2990.4-2019《毒蘑菇识别 第4部分:神经精神型毒蘑菇》是一项地方标准,主要规范了河北省内神经精神型毒蘑菇的识别方法。以下选取部分内容进行解读: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神经精神型毒蘑菇的术语和定义、采集与保存、形态特征描述、显微结构观察、毒素检测等内容。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神经精神型毒蘑菇的识别工作。
2. 术语和定义:明确了“神经精神型毒蘑菇”是指含有致幻性或神经毒性成分,食用后可引起神经系统异常反应的一类毒蘑菇。例如毒蝇鹅膏(Amanita muscaria)等。
3. 形态特征描述:要求对毒蘑菇的子实体形态进行全面记录,包括颜色、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如毒蝇鹅膏具有红色菌盖,白色菌柄,顶部有黄色鳞片。
4. 显微结构观察:需借助显微镜观察担孢子形态、侧褶数量、菌管排列方式等细微结构。毒蝇鹅膏担孢子呈椭圆形至卵形,无色透明。
5. 毒素检测:推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碱含量,如毒蝇鹅膏中的鹅膏毒肽等。同时建议建立数据库记录不同种类毒蘑菇的毒素谱图。
6. 安全措施:强调在野外采集时应佩戴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未知蘑菇;实验室操作需遵循无菌原则,防止交叉污染。
7. 数据管理:采集到的样本信息应及时录入信息系统,包括采集地点、时间、环境条件等,并定期更新数据库资料。
8. 培训与交流:组织专业培训提升相关人员识别能力,促进与其他地区的技术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毒蘑菇研究进展。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该标准从多个维度系统地规范了神经精神型毒蘑菇的识别流程和技术要点,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