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主养草鱼池塘套养黄颡鱼的技术要求,包括池塘条件、苗种放养、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的技术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主养草鱼池塘套养黄颡鱼的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culture of Grass Carp and Yellow Catfish in Po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2955-2019《主养草鱼池塘套养黄颡鱼技术规范》是一项针对河北省地方特色水产养殖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养殖环境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养殖水域应选择在无污染、水源充足且水质良好的区域。具体来说,池塘底部需平整,保水性能良好,池深应在1.5米以上。此外,水源的pH值应在6.5至8.5之间,溶解氧含量不得低于4毫克/升,氨氮浓度不得超过0.2毫克/升。
放养前准备
在放养之前,池塘需要经过彻底清整和消毒。通常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病原微生物。放养前7-10天,需向池塘注水,并施加适量的有机肥,如发酵过的鸡粪或猪粪,以培育浮游生物作为鱼类的天然饵料。
苗种选择与放养
苗种的选择至关重要。标准建议选用健康、无病害的优质苗种,草鱼苗种规格应在10厘米以上,黄颡鱼苗种则应在5厘米左右。放养密度要合理,一般情况下,每亩水面可放养草鱼800尾左右,同时搭配放养黄颡鱼200尾。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是确保养殖成功的关键环节。首先,要坚持每天巡塘,观察鱼类活动情况及水质变化。其次,要根据季节调整投喂量,夏季高温期每日投喂2-3次,其他季节可适当减少投喂次数。另外,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必要时采取换水或增氧措施。
疾病防控
疾病防控是养殖过程中的另一重点。标准强调预防为主,定期使用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并做好苗种的检疫工作。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隔离病鱼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避免病情扩散。
通过遵循这些详细的条文和技术规范,可以有效提高主养草鱼池塘套养黄颡鱼的产量和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