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黑木耳菌棒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场地要求、原材料要求、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质量控制与管理、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黑木耳菌棒的生产及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lack Fungus Mycelium Log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442-2019黑木耳菌棒生产技术规程》是贵州省发布的关于黑木耳菌棒生产的标准化文件。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环境条件要求
1. 生产基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远离污染源的地方。
2. 空气质量需符合GB 3095的规定,土壤环境质量需达到GB 15618的要求。
解读:这部分强调了生产基地选址的重要性,良好的环境条件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确保黑木耳的品质和安全。
二、原料与辅料
1. 木屑应选用新鲜、无霉变的阔叶树木屑。
2. 玉米芯应为当年新收获且无霉变的玉米芯。
3. 辅料如麸皮、石膏粉等需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解读:原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黑木耳菌棒的发酵效果及后续生长情况,因此对原料的选择有严格要求,确保原料的新鲜度和无污染。
三、生产工艺流程
1. 原料预处理:将木屑、玉米芯等原料进行粉碎并过筛。
2. 混合搅拌:按照配方比例准确称量各种原料,充分混合均匀。
3. 装袋灭菌:将混合好的培养料装入塑料袋中,在100℃条件下持续蒸煮8-10小时。
4. 冷却接种:待培养料冷却至28℃以下时进行接种操作。
5. 发酵管理:保持适宜温度(22-26℃),控制湿度,并定期通风换气。
解读:整个工艺流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特别是灭菌步骤至关重要,它能杀死大部分有害微生物,为后续的接种创造无菌环境。
四、成品检验
1. 外观检查:观察菌棒表面是否光滑、颜色是否正常。
2. 微生物检测: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送检,确保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3. 生长性能评估:记录菌丝体生长速度、覆盖程度等指标。
解读:通过严格的成品检验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同时也能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